这是一个能让你我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的时代,我们在信息的飞速交流之中见证着思想的丰富,见证着文艺的生长。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充盈了你我的生活,而待静观细品后,又觉皆是一个模式,难有脱胎换骨。而单是样式的改变,世界依旧单调乏味,而唯有本质的创造,才能唤醒心灵的生机。
郭敬明、于正抄袭一事确是一场波澜,却又是一个缩影——所谓“创作者”群体的缩影。为何作为作者耻辱的“抄袭”二字如今举目可见?是求利之心的蒙蔽,是怠情之思的错诱,更是无数作者“浮躁之气”的鼓动。如此,无数作者通红的双眼看不到创作的意义,堕入耻谭。这不但是创作者的悲哀,也是观众的悲哀,要想改变这种社会现状,就要行“道”止“盗”, 还应有三戒:戒利心,戒懒思,戒躁气。
行“道”止“盗”,须戒利心。利益的俗气,向来不能和文学的雅气相沾,因为文学之雅需经时间沉淀,亦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看路遥先生创作《平凡的世界》之时,历经数十载而用情至深以至时时难以动笔,用“潜心”写下平凡又书成伟大,而反观当今文学界,文章日更,情节雷同,文如流水,不见波澜,便是求利之心谈化了创作者原本应有的浓情,将文字发金钱对等,与名利相衬,失了真心和诚心,而其最终之苦泉,亦将由自食,戒自身求利之心,方可止“抄”之盗而行“创”之道。
行“道”止“盗”, 须戒惰思。此番怠情,并非“笔耕”之情,实为思想之情。创作二字背后,确实承载有太多汗水与辛酸,而一篇好的作品,也确实需要不断的打磨,才可亮出锋芒,又奈何太多作家思刀过钝,难刮怠情旧茧,迈不开脚步,放不开思想,将思想归于他人的附离,只念坐享其成,思相的锋税与独道,从来离不开教番“苦吟”,作品的厚度,亦需发自内心地去增添。
行“道”止“盗”,更须戒躁气。戒作者的躁气,更戒观者的“躁气”。郭敬明,于正抄袭一事,我们不难见利作者的躁气,依一界名气否认过错,以坚决之口强堕清白形象。这种“躁气”为作者所忌,忌在重心的错放,忌在方向的迷失,同时,你我亦不能忽视观者的躁气,"躁”在难分黑白,摔泥踏清,“躁”在过分偏私,纵容不法文学的清气需作者持守,更需观者维护,由是方真正行“道”止“盗",正创作的风气。
利心、惰思、躁气,是创作的大忌,亦是人生的大忌。成一部经典,需用静心,勤心,诚心去打磨,而你我的人生,如成书为文一般,亦当如此,多揽几分自我。如今的社会制度越来越完善,人们的版权意识也越来越强,“盗”来的东西就算是让偷盗者获得了一瞬间的荣耀,也会如昙花般迅速衰败,可谓是见光死了。所以说人人都要尊重版权,莫让“抄”之“盗”渗入人生,脚踏实地前行,才是立足之本。
(文/李利扬)
上一篇 提升自身实力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
下一篇 浅谈技改与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