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……”听着《春天的故事》,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1979年。那会儿,我刚满6岁,还没有上学,整日里只会疯跑瞎玩,根本不知道从1978年底吹来的一股春风,正拂过祖国大地,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。40年来中国人民的命运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当然,也包括我自己。
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,我和几个小伙伴儿爬到稻草垛上玩耍。其中一个小孩儿突然说:“我哥明天就要去县城上班了,要做城里人啦!”在那个年月,这可是个惊人的消息,瞬间便把我们吸引过去了。“真的吗?县城有啥好玩的?有汽车吗?城里人是不是每天都有肉吃……”连珠炮一样的提问让他有些应接不暇:“县城当然好了,有宽敞的公路、飞奔的汽车,还有高楼大厦,做了城里人,就要住楼房啦,一拉开关灯就亮,手一拧龙头就有水……”他自豪地说道。我们都羡慕不已:“你哥真厉害啊!啥时候咱们也能住一住城里的高楼啊!”大家异口同声地感叹。
就在这一年,父母领着我和妹妹住进了新家。那是一间刚刚建起的泥房子,大门还没有装好,屋里空荡荡的,非常冷清,我和妹妹在室内来回地疯跑,争抢着家中唯一的一把椅子。快中午的时候,准备做饭了,父亲挑上水桶,拉着我来到一口水井前,他在井里打了一桶水,然后对我说:“你尝尝,咱这水特别甜。”我趴在水桶里喝了好几口,真是又凉又甜。父亲挑起水,我跟在他身后,看着扁担在他肩膀上吱吱呀呀地响着,两只水桶来回地摇晃……
1983年,我们家的泥房子裂缝、漏水,我们不得不暂时寄住在村里的大伯家里。有天晚上,父母坐在灯下盘算着盖房子的事儿。他们决定要盖一间平房,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。母亲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布包里拿出了一堆零钱,数了好几遍,大概有六七百块,那时候盖一间平房少说也要一千多块,剩下的缺口怎么办呢?父亲最后下了决心:房子一定要盖,能自己干的自己干,尽量省点钱,不够的向亲戚邻居借一点,过几年紧日子就还上了。
盖房之前,父母到处借钱,这个10块,那个20的,父亲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。房子的地基是请村人帮打的,砖头沙子是父亲自己拉回来的,门窗的木材是从山上砍的……垒墙盖房是技术活儿,父亲专门到邻村请来了施工队。那段时间父母天天忙活在盖房的现场,人很快就瘦了下来。上房顶那天,父母异常高兴。一大早,父亲就去买鞭炮,母亲则在院子里支起大锅,煮了一锅菜,等房顶做好以后,请盖房的工人们吃上一顿饭,这房子就算盖好了。盖完房子后的那几年,为了还清债务,日子过得非常清苦,印象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肉,父母穿的都是打过补丁的衣服。
80年代末,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、做生意。父亲也跟着亲戚来到城里开了一家商店,经营起了五金零售生意。我曾经到过父亲的商店,那是一间很小的门面,里面满满地堆放着阀门管件之类的东西,厨房和卧室连在一起,条件非常简陋。父亲挣的是辛苦钱,他舍不得雇人帮忙,不但要自己去拉生意,还要亲自去装货、卸货,经常错过吃饭的时间。
日子虽然辛苦,但是明显有了改善,家里相继添置了洗衣机、电视机。1992年,因为我考上了中专,父母决定到县城买一套房子,于是,我们搬到了城里居住。那是一套三居室的房子,就在县城的中心。搬进新家的那天父亲喝醉了,他高兴地对我说:“咱家住到城里了,我儿子也变成城里人了。”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我分明看到有泪水从他的眼缝里流出来。突然,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那一个傍晚,我和小伙伴们在稻草上瞎聊的情景来……
后来我参加了工作。2005年,我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,虽然花掉了所有的积蓄,还借了不少钱,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。如今,我已年过40,又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套房子,是个电梯房,方便母亲养老和我们今后居住。
最近我在夜里常常做梦,梦到我们家那泥房子,梦到老家的小平房……当然,也梦到我儿时的小伙伴。他们大都离开了村庄,在各地安家落户了。他们和我一样,一定想不到中国会有这样的巨变,而40年前的理想,如今大多已变成了现实。
(百色银海铝公司 黄潮)
下一篇 心拥梦想,为之奋斗